當前位置: 首頁>過冬養(yǎng)生要藏補結合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進補養(yǎng)生,但補后常覺得腸胃不適,有人便認為自己“虛不受補”,放棄了進補計劃。其實問題不在于進補的食物,而是因為進補的方法不對。進補的基本原則是畏寒體質補陽,虛火體質滋陰,以達到陰陽平衡、身體強壯的效果,切勿盲目進補。
天氣冷了,周身的血管會收縮,而血管收縮就會造成血壓增高,老年人本身有動脈硬化的問題,血管比較脆,一旦血壓升高,往往造成腦出血,即中風。多吃魚、蔬菜、豆腐以及含葉酸類的食物,少吃肉,能夠有效防止中風,降低20%的中風發(fā)生率。其建議,一天吃400毫克這類的食物,像大豆、蘑菇等菌類,還有蔬菜中的菠菜、油菜,以及水果中的橘子都含有較多的葉酸。
專家表示,過冬養(yǎng)生簡單可歸納為“藏”與“補”二字,具體要遵循三個原則。個原則是收藏,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世間萬物都進入了封藏冬眠、休養(yǎng)生息的狀態(tài),人體養(yǎng)生應順天而行,借助自然之勢,順天而“藏”,因此冬季起居養(yǎng)生應“早睡晚起,必待日光”,謂之“臥藏”、“養(yǎng)藏”。此時,有晨練習慣的人群應注意,晨練時間不宜過早,以免誘發(fā)呼吸道及腦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復發(fā)。
第二個原則是避寒。冬令氣溫低,人的抵抗力也比較差,容易受到寒氣侵擾。特別是原本就體內陽氣不足,容易畏寒怕冷的人。冬季養(yǎng)生的避寒并不僅僅是要做好保暖,還要注意祛除身體的寒氣。尤其是年老體弱者遇到寒氣侵入,一些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等)很容易發(fā)生,所以要善于“避寒”。
第三個原則是進補。俗話說:“秋冬進補,開春打虎”,冬令是人體養(yǎng)精蓄銳的時段,市民可根據(jù)自身體質適當進補。中醫(yī)有“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之說,可多吃牛肉、羊肉、烏雞、鯽魚、蝦、蒜苗、韭黃、香菜、白蘿卜、人參、蓮子、山藥、當歸、獼猴桃、柚子等,少吃甚至遠離寒涼食物,這對于平衡人體陰陽、增強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