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淺談干細胞移植 作者:王敏 NCU室護士長
2012年2月,我院神經內科引進了一種新的治療手段——干細胞移植,主要針對治療持續(xù)性植物狀態(tài)等腦部疾病,移植的方式有靜脈、腰穿移植,操作相對簡單,現已在科內治療數例病人,起到一定效果。
植物狀態(tài)是一種特殊的意識障礙,主要表現為對自身和外界的認知功能完全喪失,能睜眼,有睡眠-覺醒周期,下丘腦和腦干功能基本保存,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超過1個月為持續(xù)性植物狀態(tài)(PVS)。PVS的治療是世界公認的醫(yī)學難題,目前尚無特效療法。但隨著現代干細胞生物學的不斷發(fā)展,使基于再生的治療方法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修復中具有可行性。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是存在于臍帶沃頓膠和血管周圍組織中的一種干細胞,UCMSCs移植是近幾年新興的治療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的方法,主要通過修復受損神經細胞、釋放神經營養(yǎng)物質等方面發(fā)揮治療作用,增加了持續(xù)性植物狀態(tài)(PVS)患者恢復的可能性。
術前要做好家屬的心理護理,向其介紹手術的基本方式,講解UCMSCs移植的相關知識,使其了解UCMSCs移植是近幾年新開展的手術治療方法以及術后會有一個較長的康復訓練期,由于個體差異,有些患者術后療效可能出現慢,或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囑家屬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進行準確的病情評估,通過眼球運動、肢體運動、執(zhí)行命令、語言、進食、情感反應6項進行測查,并用計量的方法加以評分,每個項目分4個等級,評分0-3分,總分0-18分,得分越高表明意識情況越好。
穿刺后患者去枕平臥2h,如高顱壓者休息4h,方可在床上進行被動活動。對于時有癲癇發(fā)作的PVS患者,室內備有搶救器材,如吸引器、開口器、舌鉗等,注意患者安全,必要時加床檔,室內光線宜暗,工作人員動作輕柔,避免由于外界刺激引起抽搐。由于UCMSCs的刺激以及手術創(chuàng)傷,部分患者會出現發(fā)熱癥狀。多于術后24h內出現,溫度大都在38.5℃以下,多于48h內自行消退,此為UCMSCs移植后的正常反應,一般不予特殊處理,如超過38.5℃可給予物理降溫、解熱鎮(zhèn)痛藥物治療。肢體功能鍛煉在UCMSCs移植術后十分關鍵,應貫穿治療護理全過程。術后早期注意保持肢體功能位,以防肢體廢用性萎縮,每日定時給予被動運動和按摩,各關節(jié)從簡單屈伸運動開始,關節(jié)活動范圍及活動順序為先大關節(jié),后小關節(jié),幅度從小到大,如肘、指、踝關節(jié)活動,用力適宜。UCMSCs移植術后早期進行高壓氧治療,可以促使機體有氧代謝,有利于移植細胞的成活,同時能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微循環(huán),有助于PVS患者蘇醒和生命功能的維持。
作為從分娩廢棄物臍帶組織中提取到的干細胞,UCMSCs無倫理學限制,取材方便,為干細胞的研究及臨床應用鋪平了道路,對神經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的恢復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