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生命的終止依然美麗——觀《入殮師》有感 作者:王洪玲 NICU三級護士
曾經次觀看《入殮師》的時候是因為一位朋友的推薦,當時看到影片一半時自己已經是熱淚盈眶了,而今在我們醫(yī)院提倡青年護士思想培養(yǎng)的推動下,我又再一次重新觀看了一遍《入殮師》。重溫這部曾獲奧斯卡外語片獎的電影,內心深處的靈魂依舊被感動著,感動和觸動之余更多了幾分沉思。
《入殮師》聽名字讓人感覺應該是一部很沉重的電影,畢竟探討的是生命與死亡的話題。但是,130分鐘觀影下來,并不是沉重的感覺,而是對親情和愛情,生活與工作,生命和死亡的獨特解讀和感悟!
故事的情節(jié)大概是這樣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做小林大悟的男人,原本的他的工作是一個樂團的大提琴手,這也是他從小到大的愛好,但是,因為經營不善的原因,樂團解散了,大悟也因為還不起大提琴的高額貸款,將它變賣,然后和妻子一起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陰差陽錯,大悟成了一個入殮師。在對這個職業(yè)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之下,小林開始了作為一個入殮師的生活。起初,直面各種死亡讓他感到恐懼,就連看到用來做菜的肉,他都嘔吐不止;后來,妻子的反對、村人的歧視都讓大悟一度決定放棄這份工作。可是,在公司社長的幫助下,在與越來越多的往生者的接觸之中(這其中包括人妖青年、舍下幼女去世的母親、帶著無數吻痕壽終正寢的爺爺等等),大悟發(fā)現自己已經愛上了這份工作。后,大悟終于獲得了妻子的理解和大家的尊重,電影在小林原諒了當年拋棄自己的父親并且為父親親自送行的儀式中結束,留給人無限的思考。
整個影片不斷縈繞著如泣如訴的大提琴聲,影片里從容開張的樂章,深沉開闊,其中流淌著溫婉的生機,像閱盡千帆的老者,歷練出的善順與淡泊。大提琴拉響的是生命和宇宙的大氣與和煦。藝術的命門在心,心在于悟。他一直熱愛大提琴,但當藝術只是一種生命中激情般的幻夢,也許,這個夢想者還沒有進入藝術本身。命若琴弦,只有生命的弦發(fā)出聲響,才會有不朽的藝術誕生。當腦海中回蕩出大提琴的琴聲時,眼前就會浮出一幕幕動人的畫面和人物:社長夫人的去世是社長走上入殮師道路的開始;酒吧小姐在入殮師儀式上喚醒自己的內心,開始從事入殮師行業(yè);社長在自己的小屋于大悟吃飯,那滿是綠色植物的勃勃生機;那“好吃的傷腦筋”的美味,喚醒了大悟的心;雙性人的父親哭著說不論怎樣,他都是我的孩子;澡堂大神的兒子哭著說對不起;蛙魚為了死亡拼命逆流而上,寧愿死在故鄉(xiāng);妻子在澡堂大嬸的入殮儀式上讀懂了丈夫的心……
電影的高潮,也是電影的結尾,是感動我的。大悟的父親在他還只有六歲的時候,拋棄了他們母子,這讓大悟一直對父親懷著仇恨,而這一段痛苦的記憶,也成為了大悟一直無法卸下的包袱。而電影的后,大悟意外收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在百般掙扎以后,大悟終于決定和妻子共同前往,看父親后一眼。為父親的送行,大概是大悟艱難的一次工作。當他在父親的手掌中發(fā)現自己在六歲的時候送給父親的那顆小石頭的時候,他對父親的恨在瞬間平息,他終于發(fā)現自己始終無法割舍這一份骨肉親情。后,他和妻子共同握著那一顆小石頭,輕輕地貼在妻子微微隆起的腹上,在這一刻,生命的傳承向我們展示了有關于愛與希望的深刻含義。
一個個人生,一個個鏡頭,閃現在眼前和鏡頭,當淚水一次次滑落臉頰的時候,我的內心一次次被牽動著,除了對于愛情、親情、死亡的感悟之外,更多的是被大悟塑造的入殮師職業(yè)形象所感動,也是從這部電影了解到日本人入殮儀式的過程,入殮師的臉、眼、手,每個細胞浸滿肅穆、摯愛、溫暖,仿佛面對的不是一具尸體,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是一件藝術品。入殮師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中,那份專注的神情令人肅然起敬,雙手慈愛地撫摸亡人的臉頰,修護、化妝,臉上洋溢著嬰孩般的純真。讓我感動的是,給亡人擦洗換衣時,整個過程體現了入殮師業(yè)務技巧的爐火純青及其從內心深處蘊藏的大愛,雙手輕巧靈敏,靜得令人窒息,輕得像是雪花落地無聲無息,而且自始至終亡人身上都遮蓋著潔凈的布,沒有暴露出一點點遺體,充分體現了對亡人的尊重,更讓人覺得原來死亡也可以一樣美麗!
作為一名護士,我深深的被電影感染著,十年來的監(jiān)護室工作生涯,自己也親眼目睹了很多的生死離別,曾經也因為自己的職業(yè)而彷徨過,當緊張繁重的護理工作壓得自己透不過氣來時自己也曾退縮過,有時也有過像男主角相似的心情,然而當看到主人公大悟從一個大提琴手到一名出色的入殮師,從開始的厭惡到迷茫再到熱愛,那是需要怎樣的過程?恐怕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問題,更多的是心態(tài)。我非常敬佩男主人公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有句話說的好:“職業(yè)無貴賤”, 任何一個職業(yè),如果想獲得他人的認可。就帶他參觀自己的工作。他人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理解和支持。
看過入殮師讓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則小故事:一頭掉進陷阱的老驢怎么用勁也爬不上來,主人嫌他老了也懶得救他自顧自走了,老驢于是也放棄了求生的希望。陷阱里不斷有人扔下垃圾,老驢開始很生氣不停地抱怨——為自己的掉入陷阱、為主人的無情丟棄、為垃圾的臭氣熏天使自己連死都不得好死。有一天,老驢突然想開了,決定改變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閉上了成天抱怨的嘴巴。每天,它把垃圾踩在腳下并且尋找殘羹來維持生命,終于老驢在某日里重回了地面。現實中有多少和“老驢”一樣的人,在失意、病痛、屈辱、無望面前埋怨命運的不公。其實,你只要重新選擇你的態(tài)度,你便重新把握了你的人生。即使生活給予你的是垃圾與困苦,你一樣可以把它踩在腳下,提升自我。這個世界只在乎你達到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著巨人的肩膀上去的,還是踩著垃圾上去的。
這部電影讓每一個人都開始思考生命與死亡的含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有很多人在看這一部電影的時候落淚了,那是因為電影中的某些畫面或者場景,勾起了人們對于那些已經離開的親人的懷念。然而對于死亡與生命的關系。就像電影里說的:“死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種開始。死去的人應該整裝待發(fā),去往另一個世界。活著的人可以悲痛,但不可以絕望。因為于逝者來說,死是另一種重生”。這句話充分的表述了生者對死者的尊重,對于生命的尊重。就像泰戈爾所說:“生如春花之爛漫,死如秋葉之靜美!”生命的終止依然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