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软件怎么下载,51吃瓜软件怎么下载安装|51吃瓜色戒在线观看_51吃瓜少女神探下载

當前位置: 首頁>談談推拿補瀉的作用

閱讀數(shù)(3015次)

談談推拿補瀉的作用

發(fā)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時間:2012年4月11日

徐州市中醫(yī)院推拿科主任  副主任中醫(yī)師  副教授  張運生

      大家都知道人的體質有強弱,疾病有虛實。特別是體質較弱的人易患病,如經(jīng)常感冒、發(fā)熱等。這里說的“體質弱”其實就是人體的正氣不足。《黃帝內經(jīng)》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是指體內停留和積蓄著不該停留和積蓄的物質;不該停留和積蓄而停留和積蓄了才叫邪盛,如六淫侵襲及痰、飲、宿食、毒素、瘀血、癌腫、濁氣等。“虛”指人體基本物質精、氣、血、陰、陽等不足。當人體正氣不足,體質較差時,如遇時邪極易患病。對一些體質差的人來說,如要減少患病的機會,除加強自身體育鍛煉外,往往習慣服用一些中藥來增強人體的正氣,即中醫(yī)所講的“補虛”。如服當歸、阿膠補血;服黃芪、人參、大棗補氣;服靈芝、冬蟲夏草來增強免疫力;服附片、肉桂、干姜補陽;服龜版、鱉甲、天冬、麥冬養(yǎng)陰;服枸杞、核桃、豬脊髓益髓填精等。這些中藥首先是物質,是體外的物質,它們本身對人體有益,能顯著改善和提高人體某方面功能。這就是中醫(yī)的“虛者補之”。 對于實證,因為存在不該停留和積蓄的物質,傳統(tǒng)瀉法就是要減損這些(有害)物質;有害物質種類繁多,瀉法種類也就很多。如利水滲濕用茯苓、澤瀉增加小便量次,瀉下用大黃、芒硝引發(fā)腹瀉,消導用山楂、谷芽、萊菔子化胃腸宿食,發(fā)汗解表用麻黃、桂枝令其汗出,活血化瘀不離加快血循之桃仁、三七、益母草,用枳實、厚樸、青皮通過增強胃腸蠕動并致呃氣和矢氣排放,使人饑餓而行氣等。每一類瀉法其瀉下對象和目標非常明確,臨床效應明顯。而“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是中醫(yī)治療的基本原則之一。“補”乃補人體正氣不足。凡能補充人體物質不足或增強人體某一功能的治療方法,即謂之“補”法。“瀉”乃瀉其有余。凡是有直接去除體內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組織器官功能亢進的治療方法,則謂之“瀉”法。

      中醫(yī)認為任何疾病的發(fā)生都是“陰陽”平衡失調的結果。“補”和“瀉”相互對立,又相互聯(lián)系。其共同目的都是調整人體陰陽,增強人體的正氣,去除邪氣。所以補瀉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除鍛煉和服補藥外,推拿療法雖不用藥物同樣能達到補和瀉的作用。   推拿補瀉法是在中醫(yī)辨證施治的理論指導下,醫(yī)者用手以一定力量、運動方向、速度、選取相應的部位或穴位,加以一定的作用時間,作用于患者的體表、肌湊,使力傳達到臟府、筋膜及肌肉深處,從而使肌體內部的組織細胞、器官發(fā)生一系列的物質代謝變化,達到補其不足、瀉其有余的作用。也就是說推拿的補瀉作用是根據(jù)手法的輕重,經(jīng)絡的順逆方向和刺激時間的長短以及治療部位的選擇相結合,才能體現(xiàn)出來。如人體消瘦,消化不良、頭昏乏力等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推拿治療,患者食欲改善,體重增加,面色紅潤、身體狀況增強,就達到了吃補藥的作用。

      推拿治療雖無直接補、瀉物質進入體內,但依靠手法在體表一定部位的刺激,可起到促進機體功能或抑制其亢進的作用,就這些作用的本質來看,是屬于“補”和“瀉”的范疇。

      推拿補瀉的方法:

      一、輕重補瀉法 補法是較輕刺激的推拿手法,手法柔和、輕快、時間較長,可活躍興奮臟器生理機能;瀉法是重刺激的推拿手法,用力由輕入重,時間較短,可抑制臟器的生理機能。例如,脾胃虛弱,在脾俞、胃俞、中脘、氣海等穴用輕柔的一指禪推法進行較長時間的節(jié)律性刺激,可取得較好的效果;胃腸痙攣則在背部相應腧穴或胃脘部,用點、按等較強烈的手法作較短時間的刺激,痙攣即可緩解。

      二、左右旋轉補瀉法 推拿治療時,以中指、食指、拇指或用大魚際按摩某一部位,順時針旋轉(向右旋轉)為瀉法,逆時針旋轉(向左旋轉)為補法。關于推拿的旋轉補法,諸書記載不一,多用于小兒推拿。明代《小兒按摩經(jīng)》說:“掐脾土,曲指左旋為補,直推為瀉”。《幼科推拿秘訣》“左轉補兮,右轉瀉”。如成人推拿中的摩腹,順時針方向有明顯的通便作用;若手法為逆時針操作,則可使胃腸的消化功能增強,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

      三、迎隨補瀉法 《靈樞.九針十二源篇》對迎隨補瀉有具體的說明,如“….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臨床推拿時,需通而補者,應順其經(jīng)脈的走向進行推拿。如在患病有關的經(jīng)脈下段,順著經(jīng)脈方向,在穴位上進行長時間緩慢柔和的手法推拿,或順其經(jīng)脈方向施以推法、揉法,以使氣血通暢,使虛衰的組織器官恢復正常的機能活動。這就是隨其氣去而濟之的手法,是一種補虛的手法。需行而瀉之者,應逆其經(jīng)脈的走向進行推拿,如在與患病有關的經(jīng)脈上段,逆著經(jīng)脈的方向,在經(jīng)穴上進行短時間的重手法推拿,或逆其經(jīng)脈方向施以重力推法,或用壓法、掐法等,操作時要逆著經(jīng)脈的方向走動,借使方盛的病勢在經(jīng)脈上恢復平衡,這就是逆其氣至而奪之的手法,是一種瀉實的手法。

      如周于蕃在“推肚臍”一節(jié)中曾說:“推肚臍,須熬湯往小腹下推,則瀉,由小腹往肚臍上推,則補”。因為足三陰經(jīng)從足走腹,交手三陰經(jīng),任脈亦由下而上行之,往小腹下推是逆其經(jīng)脈循行的方向,故為瀉法;往上推則是順其經(jīng)脈循行的方向,故為補法。

      四、平補平瀉法(調法)推拿時,在某一施術部位或穴位上作逆時針和順時針交替旋轉揉摩,或手法往返經(jīng)脈(穴位)上操作,為平補平瀉法,能活血調氣通經(jīng)絡。如軀干、四肢推拿時,需通行經(jīng)絡者,應先順經(jīng)推,或順經(jīng)按摩。稍停、再逆經(jīng)推,或逆經(jīng)按摩,這種往返推送的推拿方法、即為平補平瀉手法。推拿治療雖無直接補、瀉物質進入體內,但依靠手法在體表一定部位的刺激,可起到促進機體功能或抑制其亢進的作用,就這些作用的本質來看,是屬于“補”和“瀉”的范疇。

      推拿手法的補瀉作用并非一成不變,具有相對性、靈活性,多種因素的影響常導致同一手法、同一強度、頻率、方向,所體現(xiàn)的補瀉作用截然不同。,這就要求推拿醫(yī)師靈活對待(因地、因時、因人治宜)。處理推拿手法補瀉具有相對性,要提高推拿療效,須在補瀉“原則”基礎上,靈活運用相對原則,從而推動推拿醫(yī)學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