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冠心病中醫(yī)內治法
幾千年來祖國醫(yī)學對冠心病的 “胸痹”、“心悸”、“喘證”等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近年來人們對冠心病認識和中藥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冠心病的治療方法不斷豐富,臨床療效也不斷提高。冠心病常用內治法有:
1.活血化瘀法
冠心病主要的病理機制之一為“血行不暢,瘀滯內結”,“血行不暢,瘀滯內結”是指血液在脈道中運行遲緩、阻滯、凝聚、甚至脈閉血停,具體可表現為血栓形成和動脈管腔狹窄所致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液流變學異常及微循環(huán)障礙。血流動力學異常,多表現為冠狀動脈血管痙攣、狹窄或閉塞所致血流量降低的循環(huán)障礙。血液流變學異常,表現為血液的高“濃、粘、凝、集”傾向;微循環(huán)障礙,多表現微血管痙攣、變形、狹窄或縮窄和閉塞,周圍滲出,微血流緩慢和瘀滯等。
2.理氣法
氣機運行障礙是冠心病主要的病理機制。冠心病“氣滯”為指心脈氣機阻滯、運行不暢,具體可表現為胸脅脹悶疼痛,癥狀時輕時重,與情志因素有關。冠心病“氣閉”是指大怒或暴驚致使氣機閉塞,心脈閉阻。多表現為胸痛劇烈、難以緩解、脈沉、重則昏迷暈厥。
3.補益法
冠心病氣虛為指心氣虧虛、血行無力,具體可表現為胸悶胸痛,氣短,心悸乏力,倦怠懶言,自汗,納呆,舌淡或有紫氣,體胖,苔白,脈細弱無力,或澀或結,與活動易加重。冠心病陰血虛是指心之陰血虧耗,臟腑失榮。多表現為胸痛隱隱、心悸氣短,面色萎黃,氣短乏力,活動后尤甚,形體消瘦,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舌淡紅,苔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或疾或促。冠心病陽虛是指陽氣虧虛,溫運無力。多表現為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稍動即喘甚,甚則不能平臥,心悸怔忡,疲倦乏力,畏寒肢冷,面色青灰或晦暗,腹脹納呆,肢體浮腫,舌淡暗或有瘀斑,體胖,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細或結、代。
4.化痰調脂法
化痰調脂法是針對“痰脂證”而設,能祛痰調脂、軟脈和脈的一種的治療方法。痰脂滯脈是冠心病發(fā)病的基石。冠心病痰濁證為指濕痰濁脂、滯脈不暢,具體可表現為胸悶重而痛,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咯吐痰涎。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弦澀或弦滑。
5.利水法
利水法是針對水液在體內代謝失常所引起的各種疾病的一種治療法則。心主血脈,水液又是心血的重要成分。臨床上水液輸注過快、過多可致心臟病變,而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往往陽虛血瘀而致水液輸布失常。臨床多表現為水腫,初起尤以肢體下垂部位明顯如雙下肢、腰骶部,漸延及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部分患者可出現胸水、腹水等飲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