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软件怎么下载,51吃瓜软件怎么下载安装|51吃瓜色戒在线观看_51吃瓜少女神探下载

當前位置: 首頁>冬病夏治話穴貼

閱讀數(shù)(11584次)

冬病夏治話穴貼

發(fā)布人:網(wǎng)站管理員 最后更新時間:2018年7月30日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jù)《素問· 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yǎng)陽”原則,結合天灸療法,在人體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 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通俗而言,就是“冬天好發(fā)的疾病,選擇在夏天治療”。分而言之,“冬病”是指冬天容易發(fā)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類疾病,這些疾病發(fā)生的根本,在于寒邪強盛和陽氣受損。“夏治”是指夏至后三伏天期間通過中醫(yī)傳統(tǒng)方法生發(fā)陽氣,培本固元,以驅散至夏未退之寒邪,恢復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減少其在秋冬季的發(fā)作次數(shù)或減輕發(fā)作程度。

哪些病適合冬病夏治

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對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技術應用管理的通知(國中醫(yī)藥醫(yī)政發(fā)〔2013〕36號)》“三伏貼”主要適用于反復發(fā)作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特點為反復發(fā)作、冬季加重,中醫(yī)辨證為寒證。

肺系疾病中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變異性咳嗽、過敏性鼻炎等中醫(yī)辨證屬陽虛為主者,這些疾病發(fā)作時表現(xiàn)為“咳、痰、喘”等癥狀,故常稱為“咳喘病”,這些病大多隨季節(jié)變化呈現(xiàn)冬重夏輕的癥狀。此外,冬季易發(fā)的感冒、平素怕風怕冷等屬于虛寒體弱者,在夏天治療也有較好效果。

為什么要冬病夏治

“冬病”的易發(fā)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表現(xiàn)為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中醫(yī)叫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不夠,產(chǎn)熱不足,寒從內(nèi)生。

肺病科冬病夏治歷史

徐州市中醫(yī)院肺病科的“冬病夏治”療法在全國開展較早,至今已有30余年歷史,代表了徐州市乃至淮海經(jīng)濟區(qū)在此領域的較高水平。

穴位貼敷要注意哪些事項

中醫(yī)講究治養(yǎng)結合。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飲食、生活等多方面有所節(jié)制。敷貼期間應不吃肥甘厚膩、生痰助濕食物,禁食魚、蝦等水產(chǎn)發(fā)物,禁絕煙酒,少吃或不吃冷飲,以免體內(nèi)寒氣凝滯。睡眠要充足,以放松肌肉,緩解情緒。另外,貼敷后不宜去空調房,因皮膚遇冷后毛孔收縮會影響藥物吸收。

注意:首先,在治療的當天,感冒、發(fā)燒、咽痛的患者,皮膚容易過敏、易起水泡、長有癤瘡、有破損的患者也不宜進行穴貼;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的患者、兩歲內(nèi)的嬰兒和孕婦也不宜進行穴貼。  

其次,每次貼敷由于各人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不一,大體約30分鐘左右為宜。當背后感到灼熱、火辣辣時,就要把藥取下,如果貼敷過長,容易造成皮膚燙傷起泡。如果出現(xiàn)局部皮膚發(fā)紅、有刺癢感、起泡嚴重時,應及時就醫(yī)處理。注意千萬不要用手去抓撓,以防止感染。  

再次,貼藥當天最好不要洗澡。一般人貼后皮膚有發(fā)熱的感覺,藥物拿掉以后,基本上慢慢會恢復,洗澡的時候,不要用勁搓后背,因為皮膚搓破以后會影響下一次的穴位貼敷。  

最后,在貼治期間,飲食上也需引起注意,要禁食發(fā)物,如牛羊肉、海腥魚、蝦、公雞、豬頭肉、驢肉、鵝以及蔥、韭、辣、蒜等刺激性食物。同時注意不飲酒、少抽煙。

冬病夏治應連續(xù)治療3個夏天效果最好,僅僅依靠一個夏天的治療是不夠的。經(jīng)過多年臨床觀察,我們認為凡是虛寒體質的患者一年四季均可治療,而以夏季為宜,此時段為療效的最佳時期。

穴位貼敷穴位解析:

大椎穴 釋義:大椎是手太陽小腸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與督脈的交會穴。名意指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并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本穴物質一為督脈陶道穴傳來的充足陽氣,二是手足三陽經(jīng)外散于背部陽面的陽氣,穴內(nèi)的陽氣,充足滿盛如椎般堅實,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頸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

定位: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兩肩峰連線的中點。

取穴方法:第1步:取俯臥位或坐位低頭; 第2步:確定后正中線:即在背部中央所作的垂直線; 第3步:在后正中線上,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上有一高突; 第4步:這一高突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即是第7頸椎棘突; 第5步:在第7頸椎棘突下有一凹陷,即為本穴。

功效:功效作用:益氣壯陽,大椎穴有解表通陽,補虛寧神,清熱解表、截虐止癇的作用。

主治:熱病,瘧疾,咳嗽,氣喘,體虛怕冷,易感冒,鼻炎,骨蒸盜汗,癲癇,頭痛項強,肩背痛,腰脊強痛,風疹等疾患。

肺俞穴 釋義:肺俞穴為足太陽經(jīng)背部的腧穴,俞同輸,因其內(nèi)應肺臟,是肺氣轉輸、輸注之處,為治療肺臟疾病的重要腧穴,故名肺俞。

定位:位于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穴:取定穴位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肺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shù)谌刈导幌拢笥遗蚤_二指寬處。

功效:肺俞穴是主治肺臟疾患的重要腧穴,《針灸甲乙經(jīng)》說:“肺氣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脅膺急,息難,……,肺俞主之”,《針灸資生經(jīng)》云:肺俞治療“喘與哮”。近人指出,肺前穴主治肺臟病變,對改善肺臟功能,消除肺臟功能失常所產(chǎn)生的理證候,具有一定功效,故有解表宣肺、肅降肺氣的作用。

主治:臨床上用于治療咳嗽、哮喘、咳血、肺癆及過敏性鼻炎等病癥。

心俞穴 釋義:心,心室也。俞,輸也。心俞穴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溫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jīng)。

定位:在背部,當?shù)谖逍刈导幌拢蚤_1.5寸。

取穴:取穴時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心俞穴位于人體背部,當?shù)谖逍刈导幌拢笥遗蚤_二指寬處(或左右約1.5寸。

功用:寬胸降氣,寧心安神

主治:心痛、驚悸、失眠、健忘、癲癇等心與神志病變;咳嗽、氣喘、胸悶、吐血等呼吸系統(tǒng)疾患;盜汗、遺精等。

膈俞穴 釋義:(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輸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外輸膀胱經(jīng)。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會。因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為血液所化之氣,故名血會。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穴:取穴時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膈俞穴位于人體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或左右約1.5寸。

功用:活血止血,養(yǎng)血和營、理氣止痛,寬胸降逆

主治: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咯血等上逆之證;貧血;皮膚瘙癢;潮熱、盜汗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