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脾胃病證——泄瀉(肝郁脾虛)案
脾胃病證——泄瀉(肝郁脾虛)案
發(fā)布人:網(wǎng)站管理員 最后更新時間:2020年9月9日
王某,男,55歲
初診:2019年3月25日(農(nóng)歷己亥年二月十九,春分)
主訴:腹痛腹瀉2日
刻下:精神不振,面色萎黃少華,語聲低沉,時有嘆息。近2日出現(xiàn)水樣便,2-3次/日,伴左側(cè)腹痛,午后腹脹,下肢時有浮腫,平素急躁易怒,便溏、腹痛時作。納寐可,舌淡苔白膩,舌邊齒痕,脈弦緩。
審證:濕熱內(nèi)蘊→肝郁脾虛→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盛
治法:清熱利濕、疏肝解郁,兼以健脾祛濕止瀉
主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處方:雞內(nèi)金20g 垂盆草30g 田基黃30g 生麥芽30g
炒谷芽30g 蒲公英30g 元胡索15g 淡竹葉10g
赤小豆15g 生白術20g 茯苓20 茵陳30g
陳皮10g 山藥30g 郁金10g 炙甘草6g
生薏仁20g
14劑,水煎,1日1劑,早晚飯后溫服。
復診:2019年4月8日(己亥年三月初四、清明)
服藥一周左右腹瀉止,浮腫未作。刻下:患者大便日行一次,質(zhì)粘膩不暢,有排不凈感,腹痛腹脹較前緩解。納飲可,夜寐安。舌淡紅苔稍膩邊齒印,脈弦細。
處方:雞內(nèi)金20g 垂盆草30g 田基黃30g 生麥芽30g
蒲公英30g 炒谷芽30g 炙甘草6g 茵陳20g
茯苓20g 元胡索15g 陳皮10g 枳殼10g
黃芩15g 郁金10g 白花蛇舌草15g 白扁豆10g
14劑,水煎,1日1劑,早晚飯后分溫服。
按語:《黃帝內(nèi)經(jīng)·經(jīng)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于肝。” 故脾胃氣機的升降賴于肝氣調(diào)達疏泄,即“土得木達”。肝脾兩臟生理上相互聯(lián)系決定了其病理上相互影響。肝氣太旺,疏泄太過,可見肝氣乘脾,故慢性肝病臨床常見脾虛癥狀。因此在治療中當遵循仲景古訓:“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病患者經(jīng)久難愈,在疾病進展過程中,也容易產(chǎn)生病理產(chǎn)物,使得病勢更加繾綣難解。濕熱交困不解是導致慢性乙肝遷延纏綿的主要原因之一,疏肝健脾之余需牢記清熱祛濕,治本時刻不忘祛邪。